“天真”的人类学家

今天和舟冒着大雨去自然博物馆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学家,第一次,好激动!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

跟李老师一起进的电梯,表达了一下对人类学家的崇拜之情,说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叫《天真的人类学家》,然后还有《忧郁的热带》,李老师说,嗯,我也很天真的~^^晚上读的书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出的,久闻其名,舟读完了我还没看。李老师做导读的时候这么说的:“这本书真是读不完,我拿着铅笔边改错边看的,结果发现根本读不下去,错误太多了,改都没地方改了……”吐槽全开,听得超过瘾!做个笔记吧,写错的地方请尽情指出来。

认知革命
李教授主要吐槽了作者写的人类进化史……(这一段我的背景知识不太多,写得也许不对。)

认知革命就是人类开始拥有想象虚构物体的能力,比如远在视野外的猎物、神灵、国家……
作者认为现代人从非洲出来能打败尼安德特人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认知革命,拥有了更强大的组织协作能力,使得更大规模的社群与集体行动(比如战斗)成为可能。
李教授觉得这个说法的证据不足,认知革命当然是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一步,然而并不是战胜尼安德特人的原因。研究表明,在7万年前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多峇(bā)火山爆发1,当量特别大,全球都被火山灰覆盖,产生的冰期使全球范围内大量种群灭绝,包括欧洲的早期尼安德特人,而当时还在非洲的现代人也只剩下数千人。冰期结束后部分现代人再次沿海岸线走出非洲,食物丰富,迅速扩展到了其他地区。有意思的是,中东的尼安德特人还在,后来又一次扩张到了欧洲,与现代人同步,其间还有基因交流。所以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前后有两拨,前面一拨被火山导致的冰期灭绝,后面一拨是中东移民,他们怎么灭绝的,老师好像没提到了……另外,智人到达亚洲的时候,直立人已经灭绝了,所以平时说智人杀绝了亚洲更早的人种的提法是有问题的。2
(尼安德特人、现代人都是智人的一个亚种,智人和直立人、能人等是不同的物种,生殖是隔离的,而亚种之间share的基因还比较多,生殖相对不那么隔离,只是繁殖效率会下降。)

在科大的时候听考古系的老师上课,居然还比较坚持人类是多起源说,也就是说相信各地的人类是独立起源的,中国人就是从北京人元谋人进化过来的,我真是比较震惊。人类非洲起源说从基因上的证据还是蛮强的,我们现在体内都有2%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证据上都这么强了,为什么连科大这种学术前沿还在有人坚持多起源假说……

农业革命是个谎言
农业革命并没有让人类个体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从事着身体并不适应的劳作。
最开始的人类是采集者,打猎、采集实物。这又和气候是相关联的,间冰期刚刚过去,地球气温开始回暖,万物复苏,动植物都在大量生长,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人口开始增长,人口与食物总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口增长使得出现聪明人的概率也增加了,有人注意到种子埋在土地能发芽再次长出食物,于是农业就诞生了。有人认为农业革命让人类的生活更好了,不用风餐露宿,我们储存粮食不用担心下一餐没有食物。但是作者认为这是个谎言,人类个体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只是耕作而很少打猎的农业社会,蛋白质的摄入大大减少,营养比采集者差多了。再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开始慢慢变弱。但是社会是发展的且不可逆的,农业革命以及随后的工业革命等等,虽然让人类整体的知识水平更高了,但是个体的人类并不一定比最开始作为采集者的人类更加聪明、机敏。采集者不但手脚比我们更灵活,脑容量也比我们的大。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我们拥有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生活真的变得更好了吗?从猿进化到有智慧的人类,我们发明了工具解放了双手,但是工具越来越多,双手又被重新禁锢了,因为最后都不知道怎么使用双手了,比如整天躺在家里的人,点点手机食物几乎就能送到嘴边了。作者在书中抛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去过我们的一生,我们人类的痛苦从哪里来?农业革命让生活变好,既然是个谎言,那我们人类的痛苦应该是植根于基因的对不对?只是在现在这个发达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比作为采集者的人类,没有电的人类,通讯不发达的人类活得更加轻松,我们的痛苦并没有比他们面临的痛苦更少,只是现代的痛苦更加多样化,我们的选择更多了而已。有意思~所以呢,认命吧,欲望才是主宰呢!但此处舟同学说,欲望只是对个体来说的,更大的尺度上进化才是主宰。欲望只是基因操控你来复制它的手段而已。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欲望,对食物会有欲望,对性会有欲望,因为这样才能让物种生存下去并繁衍更多。我觉得这段话应该参考的是另一本有意思的书《自私的基因》。

所以这本书有很多错误,能发行那么广营销的因素很大,很多人都穿着皇帝的新衣。作为一本科普书很不严谨,就作者抛出的问题还算不错,所以算一本哲学书吧。

今天向一个人类学家问了好几个问题好开心O(∩_∩)O提问的时候我问到了现在基因修改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以后进化的看法,李老师认为现在的基因技术是我们认识了一个一个的字,有些字拼在一起有一些什么意思,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以现在对基因的认识就能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出来了。但是后来我又觉得,我们有了字典,有了一篇现成的文章,写一篇新的目前水平确实不够,但是改改错别字什么的还是可以的吧?寒假在家跟做生物物理的好朋友聊的感觉就是,他们做生物的对人类进化的速度要乐观多了。

老师提到农业发展得越早,对醇类就越敏感。世界上中国人和犹太人对酒精特别敏感,酒精对身体是有害的,身体里面的酶将醇转化成醛,醛对身体是有毒的,醛会转化成无害的酸。而在中国人和犹太人体内醛转化成酸的基因基本不工作,不像战斗民族(俄罗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粮食储存过程中,变质的话会产生醇类,对酒精敏感就能尝出这种异常,辨别出坏掉的粮食,是对农业社会的一种适应。中东和中国的农业是最早的,农业社会经历的时间足够长,这样进化才会起作用,而其他地方的农业社会经历的时间并不太长,没有那么强的选择压力使他们对酒精敏感。(所以中国人是天生就不会喝酒,以后面对劝酒的人就可以说,我不会喝酒都怪东亚祖先农业社会发展太早了。┑( ̄Д  ̄)┍)

最后有人问到外星人的问题,李老师说他相信没有外星人,即使有对人类来说也没有意义,我有表示反驳但是时间的原因也没有多说。但是我想说的是,宇宙太大而光速太慢,即使有外星智慧生物,对于人类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然而有没有外星人还是有意义的,要证实外星人存在心理冲击会很大,明确知道人类以外的智慧生物会让人类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地位。另外,宇宙学基本原理就是宇宙大尺度上是均匀各向同性的,没有什么地方是特别的。既然如此,那银河系,太阳系,地球都毫无特别之处,生命产生了一次肯定能在别处同样发生,在这么大的宇宙里很难说什么东西是特别到稀有的,怎么可能只有人类一种智慧生物呢?不然也太人类沙文主义了O(∩_∩)O。

还有还有,李辉老师好厉害,会尼泊尔语,会梵文,还写诗,会插花,对方言也有研究,还发过Science,赶紧写本畅销科普书呗。

参加这次读书会的大多是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像是一个内部的学习会,也有科普作家以及出版社的,很惊讶的发现赵老爷子的名气这么响,当然我也很骄傲的说我是赵老师一个课题组的~~~好沾光啊!

越来越喜欢自然博物馆了,太喜欢了!这么多的自然爱好者。科普工作者身上总是散发着分享知识的快乐,好喜欢这里的小伙伴对科学、新知的热情。很开心能成为一名志愿者,能一直发现好玩的,这样就不会对这个世界失去好奇心了。

最后特别致谢常瑞香老师!(我们组的!n(≧▽≦)n)


舟同学对本文亦有贡献。

标签: 博物学, 人类学, 自然博物馆

赞 (14)

已有 2 条评论

  1. 北极狐 北极狐

    和Luly共同享用了昨天的品读会。虽然李教授确实牛逼,但我还是更愿意接受你们的想法。相比研究人类,是不是研究天文会更接近上帝……

    1. 天文学家的上帝就是宇宙,研究上帝更多的还是人类学家吧;-)

添加新评论